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指导思想
二、办学定位与办学规模
(一)办学定位
1. 总体目标定位
2. 办学类型定位
3. 办学层次定位
4. 学科专业定位
5. 人才培养定位
6. 服务面向定位
(二)办学规模
三、发展愿景与建设思路
(一)发展愿景
(二)建设思路
1. 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
2. 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
四、目标任务与实施计划
(一)人才培养
(二)学科与专业
(三)师资队伍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五)基础设施与办学经费
(六)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1. 加强校系两级班子建设
2.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3.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明建设
1.加强安全校园建设工作
2.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三)加强经费保障
1. 加强筹资力度,提高财务管理
2. 继续挖掘潜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3. 改善收支结构,提高教职工收入
(四)加强深化改革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河北省全面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更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奠基时期。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迎接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促进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围绕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坚持以办学理念的转变为先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凸显特色培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办学定位与办学规模
(一)办学定位
1.总体目标定位: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河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区域行业发展的技术中心为目标,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
3.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专科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积极争办专业学位教育,积极发展函授本、专科继续教育,走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之路。
4.学科专业定位:工学专业为主体,水利电力专业特色鲜明,经、管、文、理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使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紧扣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5.人才培养定位: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道德品质良好、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能力突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沧州,对接河北省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沧州市支柱性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重点,依托行业,积极培育水利、电力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提升服务行业能力,为沧州市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持。
(二)办学规模
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到2017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到2020年稳定在10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5000人左右、专科生5000人左右),本专科生比例适当;成人学历教育达到2000人。
三、发展愿景与建设思路
(一)发展愿景
紧紧把握将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深入、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协调匹配、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服务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这个总目标,以此统领学校各项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工作,将其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20年,初步将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深入,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协调匹配,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服务社会能力较强、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建设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1.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
(1)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法上实施特色与错位发展。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理论型人才相比,我校主要为沧州以及河北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专科人才相比,我校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专业建设上和科学研究上实施特色与错位发展。积极探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与产业相关专业群,探索相关专业“区域唯一”。探索通过强化特色方向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不断提升与产业的结合度;积极结合区域产业需求,“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重点打造水利电力特色,探索与沧州有关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龙头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3)在寻求外部资源上实施特色与错位发展。紧扣沧州打造“创新之城”以及“创新发展示范区”的理念,围绕“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搭乘沧州“三区”建设快车,积极与市政府及有关企业合作,为学校最终建成沧州科教区内创新驱动战略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2.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
(1)重视校园节能降耗,探索开展绿色教育。全方位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引导有关教师开展环保技术研究;普及学生绿色知识,培养绿色技能,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探索以绿色节能校园为突破口开展校园环保创意系列活动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绿色教育”从身边做起。
(2)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根据上级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加强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设具有优势特色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形成开放引领、统筹兼顾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有关学科优势和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发展与国外有关高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我校国际合作网络布局。
(3)推动二级教学系办学。通过权力下放,建立合理的决策运行机制,突出二级教学系办学主体地位。凭借机制体制规范二级教学系内部的权力和利益配置,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4)不断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将教学质量、科研业绩、管理水平等纳入校内津贴分配范畴,不断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创造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目标任务与实施计划
(一)人才培养
1.目标任务:
把学校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河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区域行业发展的技术中心,使学生具备“三个统一”,即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保持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始终在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7%以上。
2.实施计划:
(1)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摆在育人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和多种方式的思想和心理辅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社会上多种不良思潮和风气对青年学生思想的侵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梦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重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充实辅导员队伍,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指导,加强辅导员能力培养,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严格辅导员选聘标准和程序,全面落实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以工作实绩和学生满意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
(3)强化能力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一是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鼓励教师申报省级、国家级教改项目,继续组织申报校级教改项目,力争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二是加强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从培育校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入手,争取到2020年,建成50门左右的校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力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所突破。
三是强化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满足多学科教学需要的、相对固定的实习场所和实践基地,到2020年,实习场所和实践基地稳定在260个左右。
四是进一步探索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继续推进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凝炼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活动品牌。坚持立德树人,大力优化“四个课堂”(教室、社团、宿舍、网络)的育人环境,逐步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实施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引导、指导和督导,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教育。重视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实行心理危机多途径预防和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一是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品牌活动建设工作。
二是深化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校公选课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内容的人文性,每年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校公选课20门左右;拓展第二课堂,完善大学生思想辅导站建设,持续开展红色理论宣讲,每学期组织10余场读书会。
三是加强校园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对校园道路、楼宇、植物绿化等进行富有人文内涵标志的命名与设置;设计制作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学校自身特色的景观雕塑、纪念亭等人文景观,建设生态文化教育与展示走廊,构建校园环境文化。
(二)学科与专业
1.目标任务:
2016年首批设置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自动化等5个本科专业。每年增设本科专业3—5个左右,至2020年,本科专业达到20个左右,基本形成以工学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2.实施计划: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立足沧州,紧密对接河北省和沧州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将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理学建设成为主要学科,重点发展水利、电气专业类专业,突显特色和优势。加强土木、测绘、自动化等3个专业类专业建设,整体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增设能源动力、机械、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电子信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与贸易等多个专业类专业,建成规模适宜、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对学科群和学科团队的培育力度,力争在高水平应用研究的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2)加快专业建设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本科专业,适时撤销专科专业,重点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
一是主动适应沧州市、河北省及京津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对接机械制造坚持“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转型升级,增设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
二是配合全方位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增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紧密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等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是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新业态发展,增设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物联网工程等专业,推进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发展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提升商务服务能力。
四是对接现代农业发展对农田水利和配套设施建设需求,增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
(3)建立专业建设管理“四大机制”。一是新专业准入机制,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实际办学条件,增加设置新专业。新增专业必须符合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符合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符合专业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专业调整机制,以就业率、社会需求、在校生数量和资源条件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对于社会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则适当减少招生数量,或实行隔年招生,直至停办;三是专业预警机制,综合考虑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等多种因素设置专业管理红、黄牌制度,加强专业建设的风险管理;四是专业咨询机制,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知名专家,担任校企合作育人顾问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等工作,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工作。
(三)师资队伍
1.目标任务:
依据学校在校生规模和上级相关规定,逐步增加专任教师数量,优化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在招生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专任教师数满足教学要求,使生师比始终保持在教育部规定的水平;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提高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0—3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始终保持在4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60%以上;兼职教师数达到200人左右。
2.实施计划:
(1)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步伐。依据学校实际,理顺学校现有人员编制,积极向上级申请核定编制,科学设置岗位,有效发挥编制、岗位管理工作在教职工队伍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不断完善薪酬福利制度,通过责、权、利三者的结合,侧重考虑教职员工的业绩表现,奖优罚劣,适当拉开分配差距,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严格日常工作考核和定期业绩考核、年终全面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奖惩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职工工作业绩可以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或解聘。
(2)探索新形势下的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引进人才制度。采取引进、调入、聘用(兼职)及人事代理等多种进人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学科专业的急需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不断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水平。
(3)加强教师培养力度。坚持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采取特殊政策,突破常规,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争取在引进高层次学术团队、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新的进展,争取拥有一批主持高级别研究项目或获得高级别奖项的领军人物。
一是积极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以研究能力、业务素质、职业技能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每年外派10-20人参加国内访学、企业顶岗等培训项目。
二是积极推进教师博士化和国际化,争取每年引进和培育博士5-10人,每年安排1—5名教师赴海外研修,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
三是力争培养30名左右校级以上优秀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授数保持在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2%以上。
四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到地方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至2020年“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
五是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确保为每位青年教师均配备“传、帮、带”的导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六是继续开展教学基本功系列大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七是按照“德艺双馨、教学科研双优”的要求,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进步,以教学进步促进科学研究,坚持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模范的评选和表彰,力争在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上取得新突破。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目标任务:
至2020年,争取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达到10项左右,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左右,参与国家级科学研究立项;争取建立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年均签订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等项目达到30项以上;参与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咨询300项左右,社会培训6000人次左右;全面建成覆盖全校各重点专业、以服务地方为特色的校内高新技术应用研发机构10个左右;力争年均获授权国家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0项以上,年均转化科研成果50项以上,年均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2.实施计划:
(1)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研平台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形成一批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科研设备和场所的资金投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强化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难题,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显著提高科技贡献力。通过自建或与产业部门、企业合作共建集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实验条件、检测检验、技术标准等科技发展平台和创新平台为一体的完备的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服务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依托行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拓宽进入行业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的渠道,与行业大力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关行业类重大项目。
(2)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探索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与地方和行业开展广泛合作,进行资源共享,构建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满足学校教学科研要求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引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同学校的人才和知识优势相结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紧密结合行业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强化课题的结题结项管理,推进课题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专利申请,设立专利基金,支持与地方、企业联合申请专利,鼓励研究人员进行专利转让或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运作。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与考核等方面把成果应用、专利实施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3)完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政策与制度。修订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项目管理细则、专利管理办法、科研资助和奖励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建立学术科研奖励基金,评选学术贡献奖、科技创新奖和青年探索奖、社会服务奖。强化对教学系部和教师个人的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考核。
(五)基础设施与办学经费:
1.目标任务:
为保证10000人的办学规模,顺利通过本科建设合格评估,力争2020年以前完成三期工程建设,包括学生公寓楼、教工周转房、专家公寓楼、智能装备研究院研发楼及教学楼、文体综合馆、物业服务楼,争取新征建设用地440亩;纸质藏书达到80万册以上,生均图书达到80册以上,电子资源数据库达到15个以上,存储达到40TB以上;新建10个“产学研”一体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室)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20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左右;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力争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至2020年办学经费达到2.15亿元,其中:人员经费占比60%、校园建设经费占比15%、学科专业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占比9.5%、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占比0.5%、科学研究经费占比2%、图书及数字资源建设经费占比2%、公用经费占比10%、学生经费占比1%。
2.实施计划:
(1)加强校园基础工程建设。着力完善校区功能布局,分为四大功能区块,包括功能完备的综合教学区、温馨舒适的学生生活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区、规划有序的后勤服务区。进一步完善综合教学区,建设智能装备研究院研发楼及教学楼;扩展师生生活区,建设6#、7#学生公寓以及教工周转房等;优化体育运动场所,建设文体综合馆;继续保障后勤服务区,建设物业服务楼。提高学校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将学校周边零星土地充分利用,建设小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从而满足学校“十三五”期间教学、科研、创业、生活等对空间资源的需求。
(2)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校园智能化管理等各类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以现有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基础,建立集教学、科研、财务、资产、人事、办公等信息管理为一体的数字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校园监控系统、标准化电子考场系统、数字校园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自动消防控制系统,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3)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在河北省、沧州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教育厅转发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的通知》(冀财教【2010】227号)和《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的通知》(冀财教【2010】228号)精神,结合市场化运作方法,适度合理地融集学校建设发展资金,确保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六)管理水平:
1.目标任务:
推进学校治理结构改革,落实二级教学系办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队伍的理论水平、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大力提高工作效能,努力构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
2.实施计划:
(1)实施以二级教学系办学主体的财务分配和考核制度。推动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突破口实施财务管理改革,根据学生人数、专业特殊性、英语和计算机考试通过率、教师职称比、申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等综合因素确定下拨到各二级教学系的经费额度,扩大各二级教学系经费审批和分配权限,提升二级教学系办学的积极性;建立二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学校与二级教学系签署目标责任书,构建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达到对其工作的监督与宏观调控。
(2)建立“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治理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治理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增加教授、专家和广大教职工在学校学术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话语权,从而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人翁作用。
(3)强化学术委员会的功能。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调整学术委员会人员构成和组织架构。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地位、权限、职能,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成果评价、学术发展、学风建设、学术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使学术委员会的活动常规化和独立化。
(4)构建目标管理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全员聘任、可上可下的动态管理机制,科学定岗,完善聘用和考核机制,合理细化不同部门的目标和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性质、职责和任职条件,并科学、准确地衡量各个岗位的价值,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创造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进而提高学院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5)探索理事会制度。遵循开放性办学和依托社会行业资源办学的要求改革学校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由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不断扩大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力度。
(6)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利时机,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互惠与共享;开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探索与东欧、东南亚、非洲国家有关高校联合办学,增加跨文化课程,公派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能力;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发展活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1.加强校系两级班子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建设水平,为学校的继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和行政议事、重大问题决策等机制。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努力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校系领导班子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着力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武装全校师生,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大局上来,激发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弛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深化“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适应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和惩防体系,履行“一岗双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监督,实践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科学有效预防腐败。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坚决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实现“十三五”期间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4.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明建设
1.加强安全校园建设工作。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通过发展促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师生合理诉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调动广大师生自觉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坚持“工作安全化、安全工作化”的指导方针,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实现“确保零事故,力争零事件,努力减少安全问题发生”的总体目标,确保校园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继续保持安全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着力培育和凝炼富有时代特征、地方内涵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使之成为学校师生的人文导向和价值追求。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教风。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勤于学习、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规范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使其成为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楷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大力营造开放多元、兼容并包、具有校园特质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凝炼和挖掘校风、校训、校徽、校史等精神内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和校园精神,激发办学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在全校营造追逐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新梦想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经费保障
1. 加强筹资力度,提高财务管理。通过贷款、融资租赁、申请政府债券、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自筹和社会引资等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审机制,强化财务计划与管理,将经费使用效益达到最优;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各中层单位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增加办学收益;充分挖掘学校形象、品牌、校友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积极探索校园各类资源的有偿开发和利用,吸引社会各界在校成立各类发展基金。
2.继续挖掘潜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核心,以降低学校运行成本为目标,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项目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3.改善收支结构,提高教职工收入。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大内涵发展投入,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有效改善学校支出结构。逐年加大人员经费投入,使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四)加强深化改革
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后勤保障与服务管理制度以及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认真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执行力。全面实施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各系资源配置与管理运行机制。健全教代会、学代会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维护好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深入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按照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以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为导向,落实绩效工资改革,保障教职工收入的增长。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规划实施,督促全校各单位按时保质保量落实完成各项规划目标,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党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调度各职能部门规划落实相关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对党政工作完成时限分别进行督办、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研。